Search

火廣師主持的日治石雕藝術寶庫【八德三元宮】龍柱介紹

八德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創...

  • Share this:

火廣師主持的日治石雕藝術寶庫【八德三元宮】龍柱介紹

八德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創建於清乾隆初期,曾於大正11年(1922)準備大修,並由漳州派葉金萬主持。直至大正14年(1925)正式大修,大木匠師為徐清,石匠師為張火廣,泥塑師為陳天乞,畫師為邱鎮邦。

共有兩對大正14年(1925)日治時期龍柱,三川殿前檐左柱前刻有「大正乙丑十四年秋吉旦」,右柱則有「信士呂鎮生裔孫敬奉」。整體龍柱的佈置形式及上色方式都與龜山觀音寺三川殿前檐十分接近,例如柱前都有雙童提榜,而左柱刻仙人騎獸像,右柱則是仙人乘鶴像。

八德三元宮三川殿龍柱上有穿鑿孔,而內湖劍潭古寺、新竹都城隍廟三川殿前檐、樹林濟安宮的兩對、中壢仁海宮的兩對、八里天后宮正殿等亦有,且此作法與惠安派匠師有關。

正殿左柱刻有「乙丑年秋七月吉旦」,右柱則是「信士邱強芝裔孫敬奉」。鰲魚朝下吐水,高鏤空及雲紋柱使用非常明顯,亦有雷公及紅孩兒造像出現。柱底下石洞與水波紋十分鏤空,也與中壢仁海宮三川殿後檐張火廣所作龍柱相似。

在所有的北台灣日治時期龍柱裡,就屬八德三元宮的兩對龍柱最為特殊,因為其龍頭造型,有潮州派典型作風,即是頭型較為圓滿,但是三川殿者卻出現穿鑿孔,而正殿柱下的佈置作風又有張火廣的特色;又三川殿左柱的龍鬚遮住嘴角,柱底水波紋處較為扁瘦,且柱體刻有淺浮雕雲紋,亦與其他三根龍柱不同;此外三川殿與正殿龍柱,在龍頭細節上,皆有刻意區分左右龍的差別,如龍眼長度、臉鰭造型等。

基於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這兩對龍柱的施作方法,有兩種可能,一是皆由同位潮州匠師所為,不過受到張火廣指導而摻雜其作風;二是由兩位潮州派匠師所為,但其中一位僅刻三川殿左龍柱,但同樣受到張火廣的指導而讓部分細節有所更動。

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311632052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一屆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分享其創作、展覽及相關材料研究的點點滴滴。
View all posts